4月26日,《理查三世》剧组已起程前往伦敦。4月28日、29日,王晓鹰导演的《理查三世》将作为汉语的代表,在伦敦莎士比亚环球剧院上演三场。
为迎接2012年第30届奥运会在伦敦举行,作为“伦敦文化奥林匹亚”的一部分,伦敦莎士比亚环球剧院举办了这个颇具象征意味的环球莎士比亚戏剧节。他们在全世界范围内选择37种语言分别排演莎士比亚的全部37个剧作,从4月23日至6月10日的一个半月时间里在环球剧院连续上演。导演王晓鹰应邀代表中国汉语普通话,排演中国版《理查三世》,用带有浓郁中国风的经典莎剧迎接奥运会。
该剧在不改变原著内容及内涵的前提下,将《理查三世》的演出形态放在中国的文化氛围之中,再加入现代的细节。王晓鹰将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如京剧表演、民族打击乐、舞蹈、绘画等进行灵动的、充满诗意的后现代式舞台拼贴,使该剧既有中国文化的独特气质又有现代感。
该剧已经紧张排演数月,3月份已在国家话剧院小剧场试演一场,得到业内外广泛认可。在征求了专家学者的意见后,王晓鹰又用一个月的时间对该剧进行修改调整。
伦敦演出结束后,《理查三世》将于7月4日在首都剧院和北京观众见面。
马上就访
记者:《理查三世》在伦敦的演出有什么特别之处?
王晓鹰:伦敦环球剧院有400多年历史,莎士比亚时代,他的作品当时就经常在这里上演。与现代剧场不同的是,这里没有现代剧场所有的机械设备,没有大幕、没有灯光、音响效果,我们在制作中也一定要考虑这些因素,在既定条件下去创作。
记者:参加这样一次戏剧盛会,您的戏怎样来代表中国与莎翁、与世界对话?
王晓鹰:我想在莎翁的经典中加入自己国家的文化元素,会使这次演出的对话感更强。除了演出前舞台上的“英语方块字”,剧中带有“三星堆”文化元素的坐椅、权杖和面具,整个戏的舞台处理风格、情节讲述、舞台时空处理都借鉴了中国戏曲的元素,我们还吸收了几位京剧演员参加演出。
记者:这个戏里有这么多中国元素,会不会让人有罗列之感?
王晓鹰:绝不是简单的罗列。比如剧中的服装、道具既有中国戏曲的影子,但又不是原来的样子,京剧演员参加演出,但他们却不是按京剧去演的,没有让他们在舞台上唱起京剧来。这种西方经典与中国元素的互相结合产生的其实是一种现代感。
记者:这部戏里,理查三世为什么没有像原著中那样被处理成一个残疾人?
王晓鹰:我们不是把这部戏当作一个英国历史戏来处理的,而是在讲权利对人的诱惑,因此不需要去考证历史上的理查三世是不是一个残疾人。我觉得要表现一个人的人性在欲望面前的堕落和扭曲,完全不需要用一个残疾的外化的形象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