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必须得接地气,必须要深入到人民的生活中去,因为我们是人民艺术剧院!”昨天,站在北京怀柔杨宋镇的露天广场上,亲自带领一支创作小组深入基层体验生活和采风的北京人艺院长张和平感慨道。5月28日,一台由北京人艺演出的综艺晚会,将作为北京人艺建院六十周年纪念活动之一在这里举办,以体现人艺一贯的追求――到基层去,到人民中去。据介绍,“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术创作中心”也将在怀柔举行挂牌仪式。
昨日,北京人艺一行首先考察了演出地杨宋镇凤翔广场,又到杨宋镇仙台村和张自口村村民家中进行走访;并参观了仙台村居民自己搭建的摄影棚、文化公司以及怀柔影视基地服务中心。在与村民交谈的过程中,张和平率领的创作小分队了解到,当地以影视基地为依托,建立起了包括影视服装、道具、制景以及群众演员组织等一系列配套服务链条。不少村民都参与进了影视拍摄的相关行业当中,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规范模式。这一切,都让张和平院长感到震动:“真没想到农村如今已经变成了这样!特别是在整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农村起到的作用、农村的生存状态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对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素质的提高实在是不可限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北京人艺的建院方向,因为人艺就是这么走过来的,这个传统是不能丢的。”
张院长表示,下基层体验生活是北京人艺的创作传统,“早在60年前北京人艺建院之前就开始‘走转改’;从老一辈艺术家开始,北京人艺一直坚持以人民的视角、人民的立场为艺术准则。老舍的《龙须沟》、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李龙云的《万家灯火》……多少经典都是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5月28日北京人艺在怀柔的演出,我们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来纪念我们的六十周年,同时也是一种宣誓,要用具体的行动,去实践‘走转改’。”
张院长还回忆起个人经历,“我1968年毕业以后,曾有两年在部队农场锻炼,1970年到1975年,我在大兴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担任业务副队长。我搞了这么多年群众文化工作,很有感情。如果我后来还做成了一点事,说实在的,都得益于那些年的经历。”
张院长说,“艺术必须得接地气。我曾几次在剧院的会上提议,希望同志们特别是青年同志到了剧院之后,能够有一段时间到农村去。这可能跟我个人的经历有关。所以我真的希望这次活动,能为北京人艺人、特别是出了校门就进剧院门的年轻人,补上这一课。”
据张院长介绍,落地于怀柔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术创作中心”现正在建设之中,今年就要挂牌。“这里既是我们的创作基地,也是我们的生活基地;既是出于艺术创作本身需要,也是人艺这支队伍建设的需要。我们所有的艺术创作的题材应该长期地、无条件地到农村、到火热的斗争中、到生活中去!只有到最基层的地方,去感受真实的生活,才能创作出接地气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