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五代江姐”曲丹的真情演出感动清华师生,图为演出剧照 |
![]() |
对曲丹来说,歌剧《江姐》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展示自己歌唱功底的机会,图为演出剧照 |
![]() |
曲丹版《江姐》以最温柔与最坚强感动清华学子,图为演出剧照 |
5月12日,由空政文工团推出的大型民族歌剧《江姐》在清华大学隆重上演。剧中的江姐由该团青年歌唱家曲丹扮演。“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唱着这首人们耳熟能详的《红梅赞》,一身蓝衣的曲丹版江姐精彩亮相于雾霭迷茫的码头,引来清华大学广大师生的一片掌声。
曲丹版江姐:给经典人物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作为红色经典中的精品,歌剧《江姐》的演员历来是大众和传媒的焦点;而去年6月空政文工团第五次复排《江姐》,曲丹成为“第五代江姐”,她的表演更成为音乐界的关注所在。
“这个角色很重要,我的作业也很充足――看《红岩》小说,了解这段历史的背景;去重庆体验生活,看牢房的设置;向几代《江姐》的主创请教,从他们的口传心授中得到宝贵经验……千百次锤炼才有了这个角色。”对故事的了解、感受人物的心情,再加入自己的情感并还原时代的背景,让曲丹给第五代江姐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一提到江姐,我们都会将她与“英雄人物”划上等号;而在曲丹看来,江姐首先是一个女儿、一位妻子与母亲。英勇、果敢、智慧的江姐,非一般人能驾驭,而如何能演出新意、展现丰满的人物形象,是曲丹首要思考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我更加注重人性化的演绎,让她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英雄,而首先是一个女人和母亲,来呈现她的情感历程。”曲丹说。在剧中,江姐对孩子的牵挂、与双枪老太婆所表征的“母亲”形象的情感互动,让在场不少观众唏嘘不已。清华大学一位学生告诉记者,歌唱家准备地把握住了江姐当时的状态,并用自己的歌喉和肢体语言近乎完美地呈现出来,从而在舞台上形成一种强大气场,彻头彻尾地征服了观众。
曲丹版江姐:最温柔和最坚强的完美展现
在歌剧的第二场中,当江姐见到丈夫的人头被悬挂在城门上,曲丹演绎出江姐的惊、怒、悲、壮的情感转化,以身体语言和歌声尽数展现;在第五场,由于甫志高的出卖,在江姐即将遭到逮捕的瞬间,她用歌声表现出来的怀疑、惊惧、镇定,仿佛悬疑片一般,为情节增添了紧张的气氛;而在重庆渣滓洞接受审问与拷打而镇定自若的情节中,一段咏叹调:“春蚕到死丝不断,留赠他人御风寒;蜂儿酿就百花蜜,只愿香甜满人间。一颗红心忠于党,征途上从不怕火海刀山,为劳苦大众求解放,粉身碎骨心也甘……”让不少观众跟着情节的发展而轻声唱和,曲丹刚柔相济的表演风格,完美地重现了巾帼英雄江姐的英姿。有评论称,曲丹版的江姐,最温柔又最坚强――她对亲人与战友,举手投足之间尽展女性的柔情;而对敌人,则最坚强,大义凛然,曲丹的演唱则气息有力,表演大气。
在歌剧的剧情高潮――江姐舍生取义之时,曲丹的演唱更充满了力量与激情。“云水激,卷怒潮,风雷震,报春到,一人倒下万人起,燎原烈火照天烧;重整山河,开出幸福阳光道,丽日蓝天,洲人民齐欢笑……”曲丹在铿锵有力的演唱中加入了新茶乐清新大气的音乐元素,使江姐年轻而坚定的革命者形象如清茶般沁人心脾。
作为屡次获得国内演唱大奖的年轻歌唱家,曲丹在江姐的演绎中突破传统的唱法,而使江姐这一人物的歌唱干净清澈,又充满了力度与能量,隽永含情而又自然、亲切。她将学院派的技巧性与经典旋律的优美动听结合,加上荡气回肠却又不失情思细腻的情感流露,多重元素被曲丹演绎得惟妙惟肖,传达了人歌合一、声境交融的艺术效果。
曲丹版江姐:民族音乐要与当代人的灵魂贴近
在剧中,她是年轻而坚定的江姐;在剧外,她是一位只愿发自内心去歌唱的纯粹歌者。在曲丹看来,歌剧《江姐》中不少民歌唱段已经脍炙人口,而如何让更多年轻听众接受、喜爱,需要歌手们做出改革与创新――“需要有人接力,有人热爱,有人耕种,才能让观众用心去感悟民歌,才能使民族音乐这样对民族文化追根溯源的艺术,与当代人的灵魂贴近。”
年轻的曲丹一直在这样的路上摸索。尽管《江姐》还在上演,还在广泛地被关注与被讨论,但她又已经迈开脚步,“目前还在试另一个歌剧的角色。”对于未来的计划,她并没有透露太多,可就像歌剧《江姐》和她所演唱的《藏韵》《国旗之恋》《绣荷包》《小河淌水》等众多民歌那样,她的曲目和作品,都没有附加的宣传和噱头,没有豪华舞美,没有顶级伴奏,没有蓝调、雷鬼、海豚音的杂糅花样;而只用一段优美动人的韵律,一曲耐人寻味的演唱,让像她这样的一位现代浪漫的歌者来演绎,就能把传统古典的气质与现代浪漫的技巧结合,带给观众的,是纯美和舒适的安静,高贵而不失典雅,华丽又平易近人,――那是一种心灵的感动。
而那,亦是曲丹的“一曲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