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克-莫里斯舞团的演出 (资料图片) |
“它拥有历史上最盛大的葬礼”。英国舞蹈家弗雷德里克-阿什顿前些年把这句话送给了芭蕾。芭蕾史《阿波罗的天使》一书作者詹妮弗-霍马斯也说过“舞蹈已死”。原因是,2010年美国的舞蹈流派大师相继离开人世,悲伤弥漫整个艺术界。
今年初,《纽约时报》首席舞评家阿拉斯泰尔-麦考雷发表文章《给芭蕾带来希望的两个人》,驳斥了芭蕾“已死”论断。给他希望的其中一个人是从芭蕾走向现代舞的著名编舞家和舞蹈大师马克??莫里斯,“他让整个艺术界看到了芭蕾复活的奇迹”。
5月24日,广州大剧院联合美国驻穗领事馆文化处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国际巡演超过2000场的马克-莫里斯舞蹈团今日在广州大剧院举行中国首演。发布会上,年近七十、表情鬼马、肢体动作多多的马克??莫里斯平易近人得像邻家大伯。殊不知,自15岁创作出第一支芭蕾舞作品,他已经推出120多道被人争相传颂的舞蹈“大菜”。他获奖无数,最近一个是2012年美国本杰明富兰克林创意奖。“尽管我不太懂舞蹈,但每一次,他都能带给我莫名感动”,这是大提琴家马友友对他的评价,他们共同创作的音乐舞蹈短片《坍塌的楼梯》赢得艾美奖。
更愿意被称为音乐家
莫里斯师从于已去世的芭蕾舞大师巴兰钦,他的现代舞带有明显的巴兰钦风格。但更为莫里斯化的地方在于,莫里斯舞团的舞者通常赤足、现代且性感,肢体表演利落欢快,加上独特的现场古典音乐演奏,构成了它的主要特征。不仅如此,有着“舞蹈界的莫扎特”之称的莫里斯,对音乐的挑剔让他在音乐界得到的认可丝毫不亚于舞蹈界。他从古典音乐中走来,从莫扎特、贝多芬到雷曼斯基,大师们的音符被莫里斯的舞者用足尖舞出了鲜活的韵律。“看得见的音符、听得见的舞蹈”,这是《纽约时报》对马克??莫里斯的评价。
“我不愿意被人称为现代舞蹈家,对我来说,舞蹈就是舞蹈,没有必要分门别类。我更愿意被称之为音乐家,我所有的灵感来源于音乐”。
马克-莫里斯舞团是美国第一支坚持每场演出都配有现场伴奏的舞团,一直以来与世界顶尖的交响乐团、歌剧院和音乐家合作。就算是在国外巡演,也带着乐团现场演出,拒绝用录制好的音乐。“录音都是死板的,我的演出音乐是活的。”莫里斯说。
莫里斯曾担任比利时国家舞团舞蹈总监,莫氏出品被太平洋西北芭蕾舞团、荷兰国家芭蕾舞团、新西兰芭蕾舞团、美国休斯顿芭蕾舞团、英国国家芭蕾舞团和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等众多世界顶极舞团收录为保留剧目。本次访华演出,马克??莫里斯舞蹈团将献上三部风格各异的舞蹈作品:第一部是试图颠覆空间模式的《节日舞蹈》;第二部是有着强大感染力的《大二重奏》;最后压轴上场的则是现代舞界十年来的经典作品,也是该舞团代表作《V》。
广州大剧院赔钱请来的表演
会后,广州大剧院艺术总监徐民奇私下坦言,这是一场大剧院不惜赔钱引进的表演,目前票房“还好”。“全世界所有的艺术团体都不会拒绝到中国表演,我们从中精挑细选,引进一些经典表演,不以商业盈利为目的,只为体现我们的文化品位和传播艺术的责任感。”
1992年,中国第一个正式的现代舞团――广东现代舞团在广州成立。20多年来,现代舞在中国仍是全新的、小众的艺术形式。缺少资助、缺少基础设施、缺少观众、缺少票房,不得不依靠国际巡演生存。而许多国外艺术机构往往或明或暗地规定他们想要的中国式主题的作品,这进一步制约了中国现代舞的发展。
据了解,当下现代舞最为活跃的纽约长年保持着200多个现代舞团体。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内地诞生了10余个能持续发声的现代舞团,中国观众们能够接触到现代舞的机会日益增多。去年,广州大剧院引进英国天才编舞家阿库汉姆舞蹈团在中国首演,台湾林怀民带领他创办的云门舞集演出经典作品《流浪者之歌》,以广州为原点向全国扩散了一波现代舞热潮。
徐民奇本人走上艺术的道路,源于小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聆听了一场歌剧带来的巨大震撼。这种人生经历让他深信,在广州大剧院这样的平台,尽可能地引进高素质的、可能暂时并不为许多人了解的国际一流表演,“可以改变许多中?青少年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