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京辉畅想三种《活着》 同名话剧搬上大剧院
 孟京辉、余华、黄渤(从左至右)在杭州探讨剧本改编
孟京辉、余华、黄渤(从左至右)在杭州探讨剧本改编

  继改编成影视剧之后,余华的小说《活着》将被孟京辉搬上话剧舞台。

  5月29日,由孟京辉执导,黄渤、袁泉主演的话剧《活着》在杭州西子湖畔启动。除了袁泉外,小说原作者余华、孟京辉、黄渤出席活动,对原著改编展开了想象和讨论,并宣布话剧《活着》将于今年9月4日至9月9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

  余华让出改编底线 孟京辉或尝试颠覆

  作为余华最著名的小说,《活着》早在1994年就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并获得了当年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此后该小说还曾被改编成33集电视剧《福贵》。余华表示电视剧版从未看过,但张艺谋的电影版《活着》,自己却看过很多遍。

  对于张艺谋的改编,余华认为改动很多:“张艺谋喜欢这部小说一定是唤起了他的共鸣,创作的过程中把他对人生的思考记录进去。只有笨蛋才会忠实于原著。”

  由此,余华转头对孟京辉说:“这次改编你们爱怎么改就怎么改,哪怕是改成《许三多卖血记》也成,底线由你们自己把握。”余华强调,自己和这部话剧的关系只是原著作者,“改编成功,全是导演和其他主创的功劳。如果要骂人,都给他。”余华指着孟京辉笑道。

  有了余华的授权,一旁的孟京辉不但没放松,反而压力更大。他表示这个项目是两年前定下来的。

  “将文字幻化到具象的舞台上很难。舞台上最后呈现的效果还需要培育,演员的表现、节奏的把握都还在商讨中。”孟京辉透露,此次改编极有可能是依赖与颠覆同时进行,“整个演出更像是诗,就像余华之前说过的:‘生活是属于自己的感受,而不在于别人的评价’。”

  孟京辉版《活着》的三种设想

  1.舞台上有两个福贵(《活着》的男主角);

  2.现实为主,叙述为推动力;

  3.从头到尾念小说,其中字幕、摇滚乐等元素接连上演。

  听到设想 黄渤“差点崩溃”

  发布会上,孟京辉提出了改编的三种设想后,余华觉得没什么稀奇,称之前孟京辉还跟他探讨过一个版本,就是现场是一个大泥坑,福贵在舞台中央叙述,而沙子越堆越多,直到快要把福贵活埋,只剩一张嘴。

  听到这里,扮演福贵的黄渤坐不住了,笑言“差点崩溃”。随后他表示这就是文学改编的难度,“看小说的时候,大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象,而舞台呈现,或者影视展现都把这种想象具象化了,必然会有观众不满意的地方。”

  但对于此次《活着》的演出,黄渤表示不确定也是一种吸引力。对余华和孟京辉的“梦幻组合”,黄渤表示很有信心。

   ●关于《活着》

  通过主人公福贵一生的沉浮,再现了中国历史的变迁。该小说已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并曾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等奖项。

  1994年,张艺谋将小说改编成电影,葛优、巩俐主演。该片获得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葛优借此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我有三种改编想法……

  你还想在舞台上挖坑,把福贵活埋……

  啥?我可不想吃沙子!

  (设计对白)


来源:购票通 阅读量:2998

微信服务号

×
点击更换
未注册过的手机号将自动创建购票通账号,且代表您已同意《购票通用户协议和隐私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