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人艺的传统中,人民始终是大写的。”6月11日,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6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文学批评家何西来动情地说。
这场研讨会聚集了来自海内外的戏剧专家以及北京人艺的艺术家。除了目前在舞台上扛鼎的濮存昕、杨立新,还有导演顾威、任鸣和编剧郭启宏等人,而与剧院相伴60年的老一代艺术家蓝天野、郑榕、苏民也集体到场,畅谈北京人艺的“历史??当代??未来”。与会专家和艺术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出,北京人艺要坚守精神传统,坚守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回顾
人艺舞台与人民血脉相通
过去60年里,人艺创作了大量经典剧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话剧风格。“人民在人艺艺术家的心里。人民的生活,特别是普通大众的喜怒哀乐,永远是人艺艺术家们创作的沃土!”何西来说,60年来,人艺艺术家在创作中自觉反映人民的生活,人艺的舞台始终与人民血脉相通――人艺的艺术之树之所以常青,原因就在这里。他举例说,老舍《龙须沟》的成功,是人艺现实主义风格的开山之作,“在这出戏里,人民是大写的”。
由老舍编剧的《茶馆》,也是北京人艺的经典之作,以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族作风和气派,攀上了上世纪中国话剧艺术的巅峰。“在这部经典悲剧里,人民依旧是大写的。”何西来解释说,这不仅表现在题材的选取和普通民众形象的塑造上,还表现在人艺对观众的尊重上。他觉得,观众从人艺舞台上看到的是自己生活的再现,把艺术家看作自己的代言人,还作为欣赏者参与到了戏剧创作之中。
“人艺的明天怎么走?我只有一句话,戏剧只有反映千百万人民的现实生活,有生命的戏剧是属于人民的戏剧。”年逾八旬的老艺术家郑榕说,人艺应坚持这条创作道路,不能让位于逃避现实或宣扬人生绝望的现代主义戏剧,“人艺的戏剧创作要对社会负责。”
展望
坚守人艺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人艺历经几代人的艰辛付出,培育成深厚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但这一传统也引起过不少争议,被认为保守。“人艺绝不能抛弃传统风格。”戏剧教育家徐晓钟觉得,如果人艺完全割断自己的传统,将是一场尴尬的嬗变:“人艺像一棵有生命的大树,为了发展,甚至可以嫁接,但不能锯倒它。”徐晓钟说,那些不热爱、不尊重北京人艺的传统,专注于试验追求的艺术家,跟人艺的传统会发生矛盾,这样的艺术家迟早要离开人艺的。他希望人艺坚持以现实主义为主、以民族审美为主,扎根沃土,与人民同心。
“一个剧院有一种风格,保持各个剧院的个性风格,才会有话剧事业的蓬勃发展。”老导演顾威认为,继承和创新对人艺来说,不是笼统的口号,不能主次不分:“话说得绝对一点,在人艺,继承可以否定创新,但创新不能否定继承。颠覆一切,数典忘祖,历史虚无,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不在北京人艺的字典里。”顾威恳切地说,不要怕被斥为“保守”,要对剧院的传统心存敬畏,守住北京人艺的鲜明风格。老艺术家张帆更是提议,北京人艺应该“立法”,哪些东西永远都不能动,动了就不是北京人艺。
呼吁
建立艺术学校传承人艺风格
老艺术家们还深情谈到北京人艺的精神传统。“舞台上要一片生活”、“戏是给观众看的”、“欣赏者和创造者共同创造”,白发苍苍的苏民引用了上世纪50年代焦菊隐导演在人艺排戏中的三句话,认为这些为人艺话剧创作的辉煌奠定了重要基础。
莫斯科中俄文化交流中心主席李宗伦也再三赞叹,人艺的表演水平很高,不少演员的演技可谓炉火纯青,演什么角色都游刃有余,这批人是人艺的宝贵财富。不过,他也指出,这批演员大多老了,他们的宝贵经验如何传下去,急需研究。“人艺目前没有一所自己的培养接班人的艺术学校,没有形成一个传承链条,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李宗伦担忧地说,长此下去,人艺的风格就会代代衰减。他以莫斯科艺术剧院为例,该院很多艺术家都是剧院附属学校培养的子弟兵,从小到大,耳濡目染,从配角到主角,传袭着剧院的传统。让学员和著名演员或老师同台演出,也提升了年青一代的表演能力。李宗伦呼吁人艺也要有类似的艺术学校,把几代人创造的艺术瑰宝传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