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 照亮林兆华去战斗
??《绝对信号》
编剧:高行健、刘会远
导演:林兆华
主演:林连昆、肖鹏、尚丽娟、丛林、谭宗尧
首演时间:
1982年9月19日
首演地点:首都剧场三楼歌舞厅
剧情:火车上,待业青年黑子被车匪胁迫参与扒车越货。在车上遇见昔日同学、恋人,以及忠于职守的老车长。一系列复杂矛盾冲突在五个人间展开,最终每个人都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2006年,林兆华(中)指导排演《白鹿原》。濮存昕(右)认为"我本来不是最契合林兆华戏剧观念的演员,不过他把我改造过来了"。


  1982年9月19日,北京人艺三楼宴会厅,狭窄昏暗。没有镜框式舞台,道具是几个箱子和木条框子,演员穿着普通衣服竟然与观众聊起天……谁也没想到,这样与人艺戏剧传统格格不入的作品,三个月内从小歌舞厅搬进大礼堂,上演过百场,轰动全国。它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小剧场话剧,戏如其名,这是一个《绝对信号》。如今,歌舞厅已是名震京城的“人艺实验剧场”,当时初出茅庐的导演林兆华因“一戏一格”被尊称“大导”,中国小剧场话剧也在30年里渐成潮流,遍地开花,风华正茂。

  【戏里】

  中国小剧场戏剧从宴会厅起步

  1982年9月19日,《绝对信号》在人艺三楼宴会厅首演,题材并不新颖,但“主观式”表现手法震惊了戏剧界。舞台上首次时空交错,现实、回忆和想象三个空间穿插并行。演员不再演“内心戏”而是直接说出来,甚至走出“舞台”与观众交流。灯光、音响也成为渲染情绪的工具。所有这些颠覆“斯坦尼体系”的做法出自一位人艺新提拔的中年人――林兆华。

  林兆华在中戏学的是表演而不是导演,1961年毕业分配到北京人艺。“文革”时期,他与焦菊隐、于是之、郑榕、蓝天野、英若诚一起体验生活,耳濡目染学了不少中外戏剧知识。人艺书记赵起扬相中林兆华,“文革”后在全院大会上宣布这个“年轻人”可以当导演。

  1978年,林兆华开始导戏,四年间人艺领导对他评价是“有些灵气”。偶然的机会,他在杂志上看到介绍六七十年代欧洲小剧场运动。花钱少,风险低,这是新人导演最适合的实验方式。与此同时,他遇到编剧高行健,读了他创作的剧本《绝对信号》。两人一拍即合,准备排一部“完全不同”的戏。

  为了让挑战传统的戏能够演出,林兆华动了不少脑筋。他把《绝对信号》的主题阐释为符合时代精神的“挽救待业青年”,剧本顺利过审。为了减少阻力,整部戏也是借人艺大部队赴桂林演出的机会排演的。

  三个月演出上百场,外地观众慕名进京观摩,《绝对信号》创造神话。评论家童道明认为,“中国因为有了《绝对信号》终于汇入了世界小剧场戏剧运动的大潮”,30年过去了,今天中国小剧场戏剧兴盛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享“开风气之先”赞誉的同时,林兆华也尝到挑战传统的代价。《绝对信号》很快被批判“存在明显思想缺陷”。林兆华被点名批评要求反思检讨。可他坚信戏没问题,检讨也一直没写。在此期间,林兆华铭记一句话:人艺院长曹禺曾说“《绝对信号》的优异成绩是北京人艺艺术传统的继续发展。”

  【戏外】

  大导:不做一种风格传统的奴隶

  焦菊隐忠实的继承者

  正如曹禺所言,看似颠覆“斯坦尼体系”的林兆华,与北京人艺传统却有着潜在的联系。

  作为北京人艺首任总导演,焦菊隐很早就为中国戏剧指明了向民族文化、向传统戏曲学习的路,他反对墨守成规,讲求“一戏一格”。林兆华认为自己是焦菊隐忠实的继承者。他曾在2005年北京人艺纪念焦菊隐诞辰百年时撰文,明确指出“既然焦菊隐当年在独尊斯式体系的大环境下,能极有勇气地提出破除传统和禁锢,建立中国学派的理论,那现在的戏剧人也应该学习焦先生,褪下身上的禁忌和抱负,在实践中有选择地继承,不做一种风格传统的奴隶”。

  从《绝对信号》开始,到1984年的《红白喜事》、1986年的《狗儿爷涅


来源:购票通 阅读量:2702

微信服务号

×
点击更换
未注册过的手机号将自动创建购票通账号,且代表您已同意《购票通用户协议和隐私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