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报记者 朱 渊 文
据悉,昨日上午庆典后,已问世50多年、演了600多场的话剧《茶馆》也将在首都剧院再度上演。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60周年学术研讨会已于前日拉开帷幕,人艺艺术家和来自海内外戏剧专家汇聚一堂,以学术方式庆祝北京人艺60周年生日。
戏比天大
秉承服务人民的精神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于1952年6月12日,是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国家级话剧院,戏剧大师曹禺是剧院首任院长。六十年来,北京人艺共上演优秀剧目三百多部,演出场次数以万计,培养了许多受观众欢迎和爱戴的优秀艺术家和戏剧工作者,在中国话剧史上留下了辉煌的印记。
六十年过去了,北京人艺秉承“戏比天大”的艺术宗旨,历经几代戏剧人的艺术实践,已然超越了建院时的目标,在现实主义与民族化、体验与体现、再现审美与表现审美上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创建了独具特色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成为了一座兼具艺术性、理论性和人民性的国家级艺术殿堂。
经几代前辈艺术家努力,现在的北京人艺将“在继承中发展,为建设世界一流的学者型剧院”作为长期奋斗目标。延续辉煌与成就,直面挫折与探索,远瞻机遇与挑战,以中国话剧界的扛鼎标准要求自己。
院长张和平发言时表示:“六十年前,人艺开山之作《龙须沟》就是在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以老舍,焦菊隐等老一辈艺术家在建国之初深入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创作完成的。老舍先生也因此成为至今唯一的一位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艺术家。正是这部戏奠定了人艺‘与人民同在、与祖国同在’的政治方向和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六十年来,剧院正是始终沿着这条并将继续沿着这条道路、永远让人民的艺术剧院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借用30年前就是现在的这个时刻、曹禺老院长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将永远以青山不老、流水不息的精神,为祖国效劳,为人民效劳!此志不变,此心不变!’。”
岁月变迁
80龄、80后共撑一个“家”
一甲子过去,戏剧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张和平院长骄傲表示:“人艺坚守并拓展了我们赖以安身立命的舞台!”
“如果我们将前人为我们积累下的经典剧目视为土壤,那么这土壤还在!至今在首都剧场的舞台上,《茶馆》、《雷雨》、《北京人》、《日出》、《原野》、《家》、《龙须沟》、《骆驼祥子》等二十多部承载着人艺风格、传统与精神的经典剧目,在‘不变中求变’,以新的活力成为这座戏剧殿堂永远的非物质文化形象!我们一批新的80后年青一代已崭露头角。更有老的‘80后’(年届80的老人)们宝刀不老,在排练场、在舞台上演出着‘传、帮、带’。大家共同撑起了这‘四世同堂’的家门!”张和平如是说。
据张和平还透露,在涌现了《万家灯火》、《窝头会馆》、《知己》等精品剧目后,今年的9月中旬,一部由何冀平编剧,蓝天野、郑榕、朱琳、朱旭等老艺术家与今年刚刚被录取进院的几位应届毕业生还将推出一部大戏《甲子园》。“这是一部以‘原创、当代、北京’为方向的话剧。”张和平言道:“这既是对我们建院60周年一个甲子的纪念,更是向党的十八大献上的一份厚礼!”
此外,作为北京人艺建院60周年重要活动之一,在今年9月19日还将上演一部由林兆华导演,濮存昕(在线看影视作品)、何冰主演的新创小剧场话剧,并以此纪念三十年前的这一天在人艺所诞生的我国第一部最具影响的小剧场话剧。张和平表示:“当今天小剧场话剧已成燎原之势的时侯。不能不说这是人艺对中国戏剧艺术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同时也证明了人艺在坚守现实主义创作方向的同时,在艺术追求上的多元、创新与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