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作歌剧《大运河》的想法已经有好几年。为此作了一些准备工作,阅读了大量有关中国运河文化与运河历史的著作,也沿着京杭大运河作过许多实地考察。渐渐形成了关于剧本主要内容的构想。
首先,想做一部民族歌剧。我们现在舞台上出现的大量歌剧作品,基本都是西洋样式的歌剧。西洋歌剧的做法是,音乐受到极大的重视,但对剧本的文学性及戏剧性的要求不高。所以现在我们知道许多西洋著名歌剧的作曲者,但不太知道它们的编剧是谁。有相当部分的西洋歌剧剧本,在情节、人物关系、事件等等方面,其逻辑性、戏剧张力、细致微妙程度等,仍然有极大的提高余地。这样讲,并非要贬低西洋歌剧,它有它自身历史的形成过程,有它自己的美学定位,面对的观众习惯也不一样。一句话,它有自己的标准和诉求。在这样一个范畴内,它是非常出色的。
其实中国是没有歌剧的。它是外来物种。最早是在五四之后,有人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以中国民族音乐为基础,创作了所谓“新歌剧”,到后来的《白毛女》等出现,渐渐有了中国“民族歌剧”的说法。对我们来说,最熟悉的仍然是《洪湖赤卫队》、《江姐》等等,而它们的产生,已经是近五十年前的事了。
新时期以来,也出现过一些民族歌剧,大家作过许多有益的创作。但给人留下极深刻印象的却仍然不多。所以我们想做一部能够在创作上有强烈的艺术诉求,好看好听美丽动人,能产生重要影响的民族歌剧作品。于是就有了《运河谣》的尝试。
民族歌剧的音乐系统建立在民族民间音乐基础上,演员的发声方法也是民族唱法。但不仅仅止步于此。我们认为,民族歌剧剧本的样式与诉求,也与西洋样式的歌剧剧本有着微妙而明显的区别。首先中国人要看戏。所以民族歌剧对戏剧性有着强烈的要求。也就是说,它的戏剧故事要更曲折一些,它的人物关系、戏剧冲突、戏剧埸面,在逻辑性与生动性及复杂性等方面要求得更多一些。但是又不能写成话剧夹唱。也不能写成戏曲。剧本仍然要给作曲家提供极大的音乐空间。要使得音乐性与戏剧性有机溶合。也就是说,民族歌剧要与西洋歌剧一样,要用音乐来创造人物形象,用音乐来描述人物关系及其发展,用音乐来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及其变化,用音乐来推进戏剧动作,表现戏剧冲突与纠葛的产生、发展与终结。同时其人物的层次与深度,人物关系的微妙,戏剧动作的反复曲折,等等,都要超过以往大部分经典的西洋样式歌剧。另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民族歌剧剧本,一定要继承中国古代诗词歌赋、民谣、戏曲唱词的传统,使得它具有一种民族的文学特性。如果是中国少数民族题材,道理也同样,一定要使其具有本民族的文学特性。
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民族歌剧剧本又不能让人看上去就是一出戏曲或戏曲色彩较重的作品,它对戏曲的学习是包藏起来的。它应该骨子里运用戏曲的某些原则。它对戏剧性的追求是有限制的,它不能象戏曲那样一层一层去走动作,它必须很快进入到抒情情境。它的冲突与纠葛是更感情化的形态。
另外,它对民歌,对中国古典词诗歌赋的学习,也是美学上的神似,是对其原素的吸收与溶入。所以民族歌剧剧本的文字与唱词,它应该是诗、歌词、曲词与戏词的结合体,而其中戏词的要求是压倒一切的。歌剧唱词首先是戏词,也就是说它是附着于戏剧动作上的唱词。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具体到我们写作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