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黄浦剧场 “笑天地”内欢声笑语不断,上海人民滑稽剧团一众中青年演员正上演新编滑稽戏 《我的床我做主》,台下观众三分之二是年轻人。到今年年底,“笑天地”将正式成立三周年。有了每周五、周六的定期演出,回归舞台的人民滑稽剧团悄悄在申城的一隅“火”了。
青年演员吸引青年观众
2010年第一个演出季,人滑拿出的是传统戏。到了季末,王汝刚发现场子里开始有了年轻面孔,“第二轮演出时,我们推出了以青年演员为主的滑稽喜剧《连升三级》。接着,相声名家姜昆和戴志诚受邀来沪连演6场,场子狠热了一把。 ”
近半年来,团里又有青年演员找他,希望借鉴话剧的表演形式,紧跟时代潮流。 “我支持青年人搞创新。 《我的床我做主》讲述闪婚闪离现象,得到了许多青年观众的认可。下半年两轮的演出节目已在筹备,我们还是坚持传统与创新并举,老戏、新戏、大戏与小戏轮番演。 ”
吃饭靠团里,创收靠自己
滑稽笑星上电视已不是新鲜事,不仅能混个脸熟、获得不菲的收入,还比驻场演出来得轻松。但这种对电视传播的依赖,使滑稽戏丧失了舞台上鲜活的生命力,屡屡被诟病。
“和别的滑稽剧团不同,我们有‘笑天地’这个剧场,它迫使我们去做去经营。”王汝刚说,“我从不反对演员在外面接活,毕竟剧场演出所得还太微薄。但令我感动的是,演员们在剧场里收获了成就感,并自动向舞台靠拢。”团里每个月都会打出一张表,列明月内在剧场、社区、郊乡的演出计划,以方便演员们避开团内外的演出冲突。但随着剧场越来越火,演员们甚至宁愿在剧场演出,不惜推掉外面高额的演出费用。
如今,“笑天地”的演出收入与演出成本可以完全打平。抱着薄利多销的理念,“笑天地”不仅做起了团购,还在努力寻找支持,希望在59元的低票价上再降一降。
创新之前先搞好传承
几天前,王汝刚参加电视台节目,演唱了名剧《苏州两公差》中“南方歌剧”的调子。不料下了台,乐队乐师竟然上前问他,“你唱的是什么?老好听的”,让王汝刚感慨万千。 “别说创新,我们都快来不及传承了。我手里有一本老艺术家手抄的唱腔集,记录了五六十种滑稽戏的传统唱腔。然而其中的一半已在舞台消失,编戏的不知道,演员更不会唱。”王汝刚说,“滑稽界尚有不少老艺术家,就如同一个巨大的宝库,现在大家却身在宝中不知宝,叫人痛心疾首。”在团内中老年演员的敦促下,不少青年演员开始抓紧学习传统,而钱懿的《小菜场》、陈靓的《福来》、舒悦的《戏曲说唱》也都已经唱得像模像样。
同时身为上海市曲协主席,王汝刚还拟定了不少传承的计划。“协会最近请了很多老艺术家录传统唱腔,比如已87岁的小刘春山唱的几段就非常有价值。还有如每年夏天的讲习班、志愿者将与老艺术家结对等。事看似小,但坚持做,一定会对滑稽的传承发展有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