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9剧场”不是9个剧场,而是一个剧场的名字。
9这个数字并不大,但9剧场的名气却不小。
9剧场设在朝阳区文化馆,地处东三环京广桥东侧,一幢并不起眼的灰白色小楼内。
昨天18时许,已有观众陆陆续续来到9剧场大厅。他们或问讯晚上上演的剧目,或参观馆内的展览。大厅的展架上,陈列着近期演出的话剧介绍单,电子屏幕上播放着大幅话剧海报,提醒着人们,话剧《李雷和韩梅梅》和《招租启示》,当晚分别在二楼、三楼剧场同时上演。
天色渐渐暗下来。剧场外面的台阶上,站满了观众。他们大多是年轻人,手里拿着票,三五成群地交谈着,脸上流露出兴奋的神情。一楼大厅里,挤满了观众,很多候场的观众还习惯性地从展架上拿好几份话剧介绍单,放进自己的包里。即将上演的话剧《后青春期的诗》、《任天堂》介绍单,被一扫而空。还有观众趁着演出前的空闲,饶有兴致地打量馆内布置的“念旧”展览―老北京四合院的垂花门、门墩、旗袍以及上世纪90年代的老出租车、摩托车,将人带回到过去的时代。
第一次来9剧场看话剧的白涛,是名80后。他早早从公司赶来,跟三十多个同龄朋友会合,都是冲着话剧《李雷和韩梅梅》来的。李雷和韩梅梅是1993年改版的初中英语教科书里的插图人物,他们是80后一代人的集体回忆。《李雷和韩梅梅》以英语课本中的人物为原型,讲述80后的成长经历。“这个话剧跟自己的生活经历很接近,我们都挺感兴趣的。”白涛扇动着手里的话剧票说。
话剧迷贾小姐和几个朋友一起,也来看《李雷和韩梅梅》。她是学画画的,平时就爱看话剧,有时去北京人艺的首都剧场,有时去东方先锋剧场、麻雀瓦舍等小剧场。“人艺的剧目原汁原味,比较成熟。小剧场的话剧大多是年轻人表演,实验色彩比较浓。”她说,自己常来9剧场,这里的剧场多,除了演话剧,还能看电影、展览,选择非常多,文化氛围浓。
在观众队伍中,也有少数中老年观众。五十多岁的窦丽阳,手里攥着一摞票,带着学校里近30位老师来看话剧。“平时就喜欢看话剧,我们有时间就来看,有好剧目都不会错过。”她说,自己是北京人艺的会员,那里上演的经典剧目基本都看过。她总结自己的观剧心得说,人艺的剧目更加正式、经典,而9剧场的话剧更加青春化,看起来比较轻松。
演出开始时,二楼剧场上演的《李雷和韩梅梅》,500个座位上座率达到近八成。三楼剧场演出的《招租启示》,座位数量较少,观众也相对少一些,不少“北漂”的80后年轻观众,都喜欢看这个戏,因为戏里讲的就是“北漂”青年合租房的生活。
待观众进场之后,剧场检票员孙非月显得稍微轻松了一些。她来这里上班一年了,当初来这里就是因为自己喜欢看话剧,觉得9剧场的氛围很好。虽然每天的工作是检票、引导观众进场,但她并不觉得枯燥乏味。
9剧场里,仅演出话剧的剧场就有三个,此外,每周还有相声、曲艺等演出。“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也将在这里开幕,连续演出一个月,全国各地高校话剧社的剧目将汇集于此。“这里演话剧的年轻人比较多。我们希望培养一些爱好话剧的大学生,用戏剧的手段来吸引年轻白领,激发他们的文化热情,引导他们的文化消费活动。”剧场经理樊欣颖说,近两年,北京剧场的发展更加稳定,剧场经营也更加成熟了,9剧场也是如此。
昨晚,北京的数百家影院、剧院等演出场所,也像9剧场一样,分别推出了音乐、舞蹈、戏曲、话剧、曲艺等各类文艺演出,演出场次超过千场,吸引观众数以万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