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有观众迟到,可随时进场,欢迎大家站起来。总之,不必拘束。”昨晚,作为东方艺术中心2011-12演出季的闭幕演出,威尔士BBC交响乐团首度将颠覆传统古典音乐会欣赏模式的英国“逍遥音乐会”移植到沪,乐团精彩的“逍遥之音”让指挥家曹鹏忍不住直呼“太棒了”,但现场观众还是略显拘谨。
乐团振奋
“逍遥之音”丰富多变
昨晚一开场,短短5分钟的伯恩斯坦《坎迪德》序曲,就让人感受到了威尔士BBC交响乐团独特的气质,几乎是一瞬间的爆发,激烈的快板与美国草根音乐的语汇迅速结合,幽默、戏谑的氛围随之铺开,弦乐与管乐的默契呼应下,乐团为观众呈现了一道“闪烁着希望之光的前奏曲”,乐观主义情绪迅速感染了台下,不时有观众举起相机、手机拍照。随后的福雷《帕凡舞曲》又是截然不同的风格,在大提琴、中提琴、贝司等弦乐的“拨弦”处理下,舞台突然变得静谧,来自西班牙宫廷双人列舞中的节奏元素,在威尔士BBC乐团的处理之下,宁静而悠长,带领全场回到了欧洲的“美好时代”。
听完上半场之后,指挥家曹鹏难掩兴奋之情,“非常棒,威尔士BBC交响乐团不愧为拥有100多年历史的乐团,状态让人振奋,艺术手段又丰富多变,声音要轻就轻到家,要响也响到家,做到这一点,其实对交响乐团来说很不容易,我们国内的很多乐团怎么轻都轻不下来。”在曹鹏看来,昨晚威尔士BBC交响乐团的管乐、弦乐表现都很好,“在演绎福雷的《帕凡舞曲》时,长笛独奏每个音都清清楚楚,大提琴、贝司拨弦,只看得到手动,听不见多余的声音,对那么大一个团来说,是很难的”。曹鹏告诉记者,这次来沪,乐团虽是仿照逍遥音乐会的形式,但选曲方面还是很见水准,“伯恩斯坦的《坎迪德》序曲、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选曲》、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都很难,《坎迪德》序曲需要乐队有极大的爆发性,我们国内的乐团缺乏这种能力,之前很多团曾要求我演这个曲目,但我根本不敢指挥”。
观众拘谨
“逍遥之乐”有待提高
打破束缚欣赏古典音乐,是英国逍遥音乐会(PromenadeConcert)的主旨,现场,可以看到与传统古典音乐会截然不同的场景:许多人身着休闲装,有的还喝着饮料、吃着东西,甚至有很多人站着,演到高潮处,观众们会情不自禁地大声跟唱,甚至会像看球赛一样欢呼。
昨晚演出间隙,主持人介绍说,作为逍遥音乐会的常驻演出团体,由威尔士政府支持下的威尔士BBC交响乐团,去年在艾尔伯特大厅的逍遥音乐会上,曾引一场狂欢,约500个观众几乎都站了起来。然而昨晚,上海观众的反应却是稍显拘谨。
尽管主持人一开场就宣布,迟到观众可以随时进场,看得兴奋可以站起来,但记者留意到,演出期间,除了有观众拿着手机、照相机大胆拍照外,基本还是与平常的古典音乐会相似。对此,曹鹏也表示:“今天观众的表现不够放松,感觉互动得还不够。”
曹鹏女儿、上海城市交响乐团负责人曹小夏则认为,问题不在于上海的观众不会“逍遥”,而是用什么曲目来让人逍遥,“我个人感觉,这次的选曲‘重’了点,很难让人HIGH起来”。
不过,到了下半场,观众渐渐放开,当一曲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完毕,十几个观众兴奋地站了起来,甚至有人模仿指挥,手舞足蹈。返场环节,埃尔加的《威风凛凛进行曲》、中国乐曲《我的祖国》更是让全场气氛热烈。
记者从威尔士政府上海办公室获知,继威尔士BBC交响乐团来沪之后,威尔士政府方面还将把更多的威尔士艺术家和威尔士文化艺术带到中国,促进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