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演出海报 |
据上海《青年报》报道 六十年光阴荏苒,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简称北京人艺)不残喘、不蹒跚,步履矫健,越发走得从容。在经济大发展的浪潮中,北京人艺一直坚守着自己的艺术信仰,秉承着“戏比天大”的历史传统,用心做戏,终而成为当今中国话剧届最高艺术殿堂。从7月18日开始,北京人艺就将带着几部大戏来到上海展演。记者从采访中发现,在北京人艺,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
人艺情结众大腕不问报酬,回归人艺舞台
每个北京人艺的演员身上都有一种情结――人艺情结,北京人艺对他们来说就像一个温暖的家。无论他们在外面多风光、多大牌,在这里他们就是一个孩子,一个可以任性,可以嬉闹的孩子。在这里他们无需处处设防,可以毫无顾忌地敞开心扉,有时意见不合也可以拍桌子上板凳,没人会意外,也没人会惊讶,因为在这里他们都是孩子。在这里他们找回了演员最需要的淳朴、爱,以及对戏的执着,所以他们爱“人艺”,可以不在乎报酬地“回归”人艺。
在北京人艺建院六十年之际,“五星阵容”的《茶馆》《窝头会馆》;莫言编剧的《我们的荆轲》;陈道明主演的《喜剧的忧伤》,再加上复排的经典剧目《原野》《蔡文姬》《龙须沟》《李白》《家》《鸟人》等轮番献演。宋丹丹、徐帆、陈道明等大腕重返北京人艺话剧舞台,也不那么让人震惊,因为他们一直都爱着“人艺”。
话剧演员收入一直偏低,以演出费为例,在张和平刚来北京人艺任院长的时候,一号演员演出费是800元一场,后来市场条件好了,才改成1500元,但像宋丹丹、濮存昕、何冰等这些大碗,他们在外面最少还得再加一个零。张和平把这种不计报酬的“回归”,称为“人艺情结”。
“像宋丹丹他们,对人艺都有很深的感情!”张和平告诉记者,影视表演是个放电的过程,而演出话剧则是充电,舞台上的感觉很过瘾。他举例说,陈道明在排演《喜剧的忧伤》时,每天都在后台抽着烟、喝着茶不愿意走,兴奋得不得了。这部剧演出结束后他感觉很失落,因为话剧演出时的快乐,是影视剧演出所无法体会的。
“这部戏陈道明光排练就有两个月,加上演出一个月,三个月他能挣多少钱?这部戏一共演了18场,439万元票房,都给他也不够啊!能来演话剧的都有一种情结,那是艺术家的情结。”张和平说。
此外,张和平还坦言,北京人艺的舞台上从来不缺明星身影,徐帆、陈小艺、丁志诚……他们都是人艺的孩子,对人艺的感情很深。“无论你在外面是多大的腕儿,回到这儿(人艺)就是一个舞台剧演员。像宋丹丹、濮存昕他们早就成名了,但还是兢兢业业演着舞台剧。”
凭借电视剧《金太狼的幸福生活》走红的王雷,也是北京人艺的一位演员,当有记者问他红了之后是否再愿演话剧时,他毫不犹豫脱口而出:“即便很忙也会坚持在人艺演话剧,这个圈子诱惑太多了,很多人的心态很浮躁!而人艺,能让我把心沉下来,看艺术前辈的表演,听听他们的点评,让我受益终生。”
戏比天大深深吸引着每一位从艺之人
但明星爱人艺,也不仅仅为过戏瘾。走进北京人艺排练大厅,我们可以醒目地看到高高悬挂着的“戏比天大”四个大字。在人艺人心中,这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植根于每个艺术家心中的传统,一个神圣的对于艺术的信仰!对“人艺”的演员来说,踏进排练厅的那一刻起世界就只剩下角色,“戏比天大”必是“人艺人”秉承的最重要的品质。
在“人艺人”心中,对“戏比天大”这句听上去带有宣传性质的口号,每人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北京人艺副院长任鸣说,北京人艺是一个戏比天大、艺术至上的剧院,非常强调艺术性,它非常强调艺术品位、艺术格调和剧院的品格。“曹禺先生在《论北京人艺演剧学派》一书序言中这样写道:‘北京人艺有很多经验,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艺术家们对戏剧艺术的痴迷热爱,对戏剧艺术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治艺精神。’这种精神的核心就是‘艺术至上’,或者说‘戏比天大’。”
何冰认为,“戏比天大”是个精神,“就是我们要带着这么一个观点,我们要尊重它,我们不可以儿戏。”宋丹丹也说,拍戏、排戏,是演员最重要的,无论你家里发生什么事,无论你自己体力是不是好,无论有什么事,都得排在戏后面,这好像变成了一个习惯,这是职业操守。
可以说“戏比天大”是北京人艺留住大腕的魅力所在,他们往“人艺”舞台上一站,不再简单的是个演员。“人艺”的精魂――“戏比天大”这一信仰会随着他们踏进北京人艺大门的那一刻起,就深深地感染着他们,融进他们的血液、脑海,成为他们演艺生涯中用之不竭的财富。所以他们爱“人艺”,愿意影视剧“天价”邀约,也在所不惜。
“一棵菜”精神“人艺”演员的职业信条
人艺有“戏比天大”,还有“一棵菜”。应该说,“一棵菜”精神是“戏比天大”最直接的体现。“一棵菜”精神,语出人艺“四巨头”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和赵起扬著名的“42小时对谈”,意思是剧院的每个演员是一个菜帮,是独立的个体,只有所有菜帮紧紧抱拢在一起时,才能组成一棵完美的白菜。
冯远征向记者如此阐述他眼里的“一棵菜”,一个白菜,有菜心、有菜叶、有菜帮子、有菜根,一出戏也是这样。“一出戏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是大主角,但是每一个小的角色,它也能够闪光,这就是北京‘人艺’的戏。”
濮存昕认为“戏比天大”、“一棵菜”的精神,是北京人艺的核心理念,演员如果在台上没有这样的追求,那么又何谈创作和表演的风范。“近些年《窝头会馆》就是个好例子,我们这些人都受过老前辈的熏陶和影响,如果没有这种把菜帮菜心往一处包的劲,戏就散,人也散。老前辈说得好,‘你会帮别人,别人的戏也是你的’,其实这就是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的人艺精神。”
“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许多艺术家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体验生活,只为能塑造好自己所演的角色。黄宗洛所塑造的人物,多是没台词的龙套或只有几句话的小角色。
为演好《龙须沟》里一个卖酸梨的角色,他寒冬腊月跟着卖梨的老人做了半个月买卖,而到了演出时,这个角色只猫在窝棚旮旯,一声不吭一动不动,背对台口,连灯光也打不到。这种不在乎角色大小,只注重自己所塑造的角色是否形象,是否能感动观众,这是对艺术的尊重,更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可能这才是北京人艺最大的魅力所在吧!
》相关新闻
北京人艺60年上海展演
7月18日至8月5日,《知己》《原野》《窝头会馆》《我爱桃花》和《古玩》等五台大戏即将作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甲子功力的浓缩展现,在上海大剧院献给阔别正宗“京味话剧”24年之久的沪上观众。
回顾北京人艺的发展历史,其丰富的创造力,是全国其他院团难以比肩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人艺以演出郭沫若、老舍、曹禺的作品而闻名。创作出以《茶馆》《雷雨》《龙须沟》《蔡文姬》《虎符》《武则天》《关汉卿》《骆驼祥子》《日出》《北京人》以及外国剧目《悭吝人》《伊索》《带枪的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等一批践行现实主义和话剧民族化道路的作品,为北京人艺自身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进入八十年代后,主要剧目有《王昭君》《绝对信号》《小井胡同》《红白喜事》《狗儿爷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