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经典音乐剧《猫》即将推出中文版。《猫》自问世以来已经有了14个语言版本,在本土化过程中,编剧和演员又遇到怎样的难题和挑战?近日,记者探访了《猫》剧组及相关专家。
音乐人陈少琪十几年前就曾在国外看过原版《猫》,至今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整部剧在创意上的颠覆性。 “首先它是从艾略特的诗歌中获得启发,所以它没有很强的故事性,其次它是通过人来扮演猫,而故事又发生在人的世界里。这样的创意,在当时很正统的音乐剧观念里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中文版《猫》的音乐总监菲兹??沙普尔则连叹这是一部独树一帜的音乐剧,“《猫》没有台词对话,从头到尾都是用唱歌贯穿。这个传统是由《猫》开创的,后来有很多音乐剧也都效仿”。
关于《猫》由英文版改编成中文版的难点,菲兹说:“和英文比起来,中文的形容词和动词出现的位置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个区别会对编舞造成更大的困难。因为固定的词语是搭配固定的动作出现的,所以舞蹈动作是需要改的。 ”为了确保《猫》的文化内涵以及音乐的魅力不走样,菲兹和团队做了充分准备,他说:“我们有一个专门的团队负责把中文的意思再翻译回去。我们花了两周时间来讨论,确保翻译后的歌词尽量接近甚至等同于原版。 ”
上音音乐剧系副主任王作欣教授在《猫》中文版中担任了中方的声乐指导,“这部戏要求演员从头唱到尾,而且声音要求有很强的辨识度和感情色彩,旋律和节奏的变化也比较复杂”。王作欣说,《猫》充分放大了欧美演员和中国演员在先天体力上的差距,“这些不是技巧所能解决的,没有其他办法,只能苦练再苦练,所有演员都已经瘦了一圈了,不过这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