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前,上海评论界担忧:这样的演出是否成最后的晚餐? 现实主义传统还有没有生命力?―――
24年前,北京人艺以于是之、朱琳、英若诚、林连昆领衔的五台大戏登陆沪上,成为了当年轰动上海滩的一大文化盛事。但当时上海的评论界就曾在演后座谈会上留下自己的担忧:“这样的演出是否是最后的晚餐?”随着老一辈艺术家逐渐淡出舞台,北京人艺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还能坚持多久?中青年艺术工作者能否遵循前辈的创作传统?特有的剧目风格在新形势下还会有生命力吗?昨晚,随着《窝头会馆》在上海大剧院的落幕,北京人艺建院60周年上海展演完美收官,与此同时,24年前的这些担忧也有了答案――在上海戏剧界为人艺召开的座谈会上,因为有了《窝头会馆》和人艺新一代舞台领军,那些困扰京沪戏剧人的隐忧也暂时有了答案。
■王安忆:
最怕《窝头会馆》跌入三个陷阱
上海作协主席王安忆自称:“每一个小说家的终极理想都是戏剧。”她坦言此次自己最关注的作品无疑是同行刘恒编剧的《窝头会馆》。“我是带着警觉去看这个戏的,很害怕它跌入三个陷阱。第一个陷阱就是历史,我担心为了追求宏大背景而选择的政权交替最终会落在旧去新来上;第二个陷阱就是剧中关照的那些北京底层的赤贫人群,会呈现出肤浅的人道主义,最后落在美好心灵和人间有爱;第三个陷阱便是担心全剧的结构会落入自然主义的、纪录片式的窠臼。”
但是观演之后,一向犀利的她被震动了:“全剧用个体价值的张扬跳出了我所担心的三个窠臼,不那么现实的手段有着很强的隐喻,一个病态的民族生下了一个病孩子,但仍然要去养育它。我不敢说《窝头会馆》超越了《茶馆》,但毕竟很多历史养成了传统,很多传统又养成了品位。”
■焦晃:
《窝头会馆》结构有些堆砌
作为地道的北京人,身在沪上的表演艺术家焦晃不放弃任何一次亲近京味儿的机会。此次人艺到访,除了以上海戏剧名家的身份与京城戏剧同行互动外,焦晃的心中更有种亲近乡音的满足感。饱餐了其中的三台戏后,如今已是年逾七旬的“莎剧王子”依然对追求了多年的现实主义手法情有独钟。
“现实主义是以演员为主体、导演为中心的戏剧呈现方式,导演不能凌驾于剧本和演员之上搞观念,毕竟戏剧同美术和音乐不一样,不具备那样的抽象条件。因此,近些年很多商业和实验戏剧我并不认同,人艺的几台戏给了我们重新反思现实主义创作的机会。”
不过对于《窝头会馆》众口一词的褒奖,焦晃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剧中生活的困境解决了,但文化的困境呢?全剧的结构是不断地堆砌,但其实层层递进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杨立新:
经历平生第一次“失声”
24年前的那次赴沪巡演?杨立新参与了《天下第一楼》、《哗变》、《茶馆》三出大戏的演出,至今他还记得《狗儿爷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