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斯列坚斯基合唱团作为俄罗斯当今重要的合唱团体,为北京国际音乐节献演了两场合唱音乐会。该合唱团由30名男歌手组成,全部演出均为无伴奏四声部合唱。上半场曲目主要为俄罗斯及哥萨克民歌,下半场基本为新作。歌曲旋律优美,意象丰富,或以广阔的时代事件为背景,或扎根于深厚的历史土壤,可谓俄罗斯民歌的精华。
曲目不乏国人熟知的作品,比如《伏尔加纤夫曲》。合唱团运用由弱到强又由强转弱的声音处理将纤夫的形象由远景推至近景,然后又推回远景。引子部分男低音微弱却坚定的顿音,处理比较模糊,弱化了对纤夫步履维艰的生存状况的表现。男高音相对舒缓、抒情叙事的连音仿佛旁观者对纤夫命运的感叹,颇有时空感,但指挥更注重对纤夫力量的表现而不是对其境遇进行评价。
下半场《道路》由第二男高音声部的伊万领唱。他气息贯通,声音饱满洪亮,起承转合自如细致,表达细腻传神,深得听众认可。而大家熟悉的《喀秋莎》由该团专职男高音塔塔林采夫领唱,由于唱法的缺陷,其高音单薄干涩且气息不足,影响了对歌曲的表现。但这首歌曲显然更容易让听众兴奋,大家不由击掌相和。
斯列坚斯基合唱团各声部良好的气息保证了洪亮且较为稳定的声音状态,在中低音区较好的音准和音色一致性赋予和声铿然如金石的质地,音乐处理手法总体很符合作品的主旨和表达音乐意象的需要。可惜由于头腔打开不够,以较大音量演唱时产生了杂音,中低音到高音的过渡不自然,甚至在演唱高音时发生困难,出现破音。这直接影响各声部在高音区的融合度和整体的音乐表现。不过这一缺陷对弱声哼唱影响较小,演绎抒情性较强的作品时很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