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苏冠名/摄?? |
今年是北京歌剧舞剧院旗下的北京市曲艺团成立60年,北曲人用精湛的技艺和辛勤的汗水,铸就了这个国家级艺术院团的辉煌历史。日前,三代北曲人相聚在一起,畅谈数十载北曲情。
追忆
老北曲共话辉煌
今年82岁高龄的相声名家陈涌泉对北京市曲艺团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北京市曲艺团的60年,我是跟了全过程。因为我是1951年参加工作,可以说我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培养的第一批相声演员。”别看老爷子年事已高,但是说起曲艺团的往事仍旧滔滔不绝,记忆犹新。说到当时他所在的北京市曲艺三团,陈涌泉得意地表示,从阵容和实力上在全国都是一流的,“就连侯宝林所在的中国广播艺术团也不敢小看曲艺三团。”
1955年加入北京市曲艺团的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马玉萍今年77岁了,老人家回忆,北京市曲艺团的演员无论是唱还是说在全国都数一数二,而且在全国都很有影响力和知名度,“当年我们团里十八个人到沈阳去演出,一个月天天客满,他们说这是十八罗汉闹沈阳。”马玉萍深情地表示:“我是四届北京市政协委员,三八红旗手,我又拿上国家特殊津贴,这一切荣誉都是因为我演河南坠子而来,是党培养了我,而且也是北京观众培养了我支持了我,我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北京广大听众。”研讨会上,情之所至,马玉萍还开口唱了一段朗朗上口的河南坠子。
创作
应该去体验生活
那个时代,艺术家们创作源泉都是来自生活,体验生活是艺术家的必修课。马玉萍回忆,那时候为了创作经常上工厂上农村体验生活,“为了一个节目创作,关学曾先生带着我们到大兴县,跟老乡同吃同住体验生活,你写出来的东西你唱起来就是不一样。”她还记得,当时要参加全国文艺调演,她演一个老石匠,在县委书记的带领下,上高山上找老石匠学习抡锤,“后来在舞台上我表现起来很自信,怎么抡锤没有生活就不行,你体验生活以后,你表演起来很真实。”
就着这个话题,马玉萍先生认为,当今的文艺创作者特别是电视剧的编剧们同样应该坚持生活体验,“他有生活跟没生活就不一样,过去一切创作围绕体验生活,这一点我觉得是不会改变的。”
坚守
如果我不唱就对不起祖宗
跟其他艺术种类相比,曲艺的市场很小,很多演员生活得很清贫,但是他们依然坚守着这块自己的理想之地。梅花大鼓表演艺术家王玉兰说,自己再坚守到明年1月份就退休了,“我从1972年进团,到现在40年了,我们非常清贫地坚守在这个阵地上,因为大家都是干这行的,干一行爱一行,我们只能在这儿坚守。”眼看着要离开曲艺团了,老人家充满眷恋地表示,自己非常爱这个团,非常爱这拨儿仍然战斗在这个团体的演员们,因为他们仍然坚守在这里。
北京“琴书泰斗”关学曾的关门弟子王树才也表达了对于琴书艺术的难舍之情,他表示:“我确实爱这份职业,我是北京琴书非物质遗产北京市级惟一的代表性传承人,也是中国惟一的以北京琴书来演唱的职业演员。如果我不唱了,说小了,从感情上对不起我们先生对我这么多年的培养,往大了说,就对不起祖宗对不起人类。”
说到曲艺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王树才说:“我老爱说守土有责,守住本土文化,我就要把我这块阵地守住了。我跟我们先生学会了几十段活,我先继承下来,然后将来发展,我把这点东西传给我的学生和徒弟,这样有一个良好的继承和发展。” 让王树才开心的是,他最近已经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开班授课了,“不收学费,还给补助、食宿费,目的就是把北京琴书这个北京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不过,有一个现象也令他颇感遗憾,在已经收的五个学生中有西藏的、山西的、江苏的,就是没一个北京人。
传承
老师在那足足陪站一小时
新一代北曲人李想是位“京韵大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因为年轻也有人亲切地叫她“大鼓妞”。李想回忆,到2003年北京市曲艺团至少有20年没招生了,这一年北京市文化局联合国家院团以及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面向全国招收了23个人,成立了一个尖子人才后备班,北京市曲艺团有7个名额,她是其中一个。
十几岁就“混”在北京的李想说,当时学艺的过程也是很辛苦,“因为北京没有唱骆派的老师,当时上学只能往返两地,在北京上文化课,天津上专业课。”但是她很感谢北京老艺术家们的关爱,“我在天津的时候就是光注重唱旋律,在表演方面会有一些欠缺,到了北京之后,我们团里的这些老师对我言传身教,后来对我自己的提高也是很大。”她还记得当时单弦名家张蕴华在教自己表演课的场景,“我站着张老师也在那儿站着,这一堂课要上一个半小时,老师在那儿陪我足足站了得有一个小时,而且在给我说段子表演的过程当中,她要亲自示范,先给我表演,所以她非常辛苦。”
愿景
想有个专门剧场
这两年,北京市曲艺团引进了不少的人才,李菁、何云伟等颇具实力的相声演员也加盟进来。何云伟说:“我们曲艺演员是苦行僧,下的工夫比谁都大,收入比谁都少,而且还没有得到更多的重视,这是实际情况。”他也觉得,京剧团、评剧团都有专门的剧场,而且央视11套也有戏曲频道,但是北京市曲艺团至今没有一个固定的演出地点。“将来我们有了固定的剧场,我们多排练一些好节目,我想咱们的老百姓还是需要曲艺的,我们更好地为朋友们服务,你们也多给我们支持。”
何云伟的搭档、青年相声演员李菁认为,媒体传播对于曲艺发展很有益处,相声受关注是因为在新媒体和大型活动露面的机会要多于其他的曲种。当年“金嗓歌王”骆玉笙的京韵大鼓被全国观众所熟知,也是在电视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推出以后;而关学曾先生的北京琴书也是电影《有话好好好说》上映之后,其旋律才得到普及。(来源:北京娱乐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