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话剧《红旗渠》现场剧照 |
扬子晚报讯 由江苏省演艺集团主办、江苏演艺文化传播公司承办的大型史诗话剧《红旗渠》即将于4月11日、12日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上演。作为荣获“2012年全国话剧金狮奖”的国内话剧界新经典,《红旗渠》被称为是“难得的黄钟大吕式的好戏”,而在当下社会中,本剧所展现的上世纪60年代的“红旗渠精神”,其质朴伟大纯粹悲壮的情怀足可刺穿人们的心灵。 扬子晚报记者 张 漪
看点1 惊天动地的真实历史
很多年轻人并不知道“红旗渠”这三个字意味着什么,年长一点的观众明白,它是曾经让一代人为之兴奋的名字,更是一代人为之奋斗的名字。地处太行山脉的河南省林县人民世代饱受干旱缺水之苦,上世纪60年代初,林县以“劈开太行山,修建红旗渠”的壮举,引漳水入家乡,在太行山上修建人工天河,从根本上扭转了世代干旱缺水的局面。修成后的“红旗渠”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这条“人工天河”,总干渠70多公里长,悬崖峭壁上的1500公里长,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挖砌土石2225万立方米,如果把它们垒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以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这样一项宏伟艰险的劈山引水工程,居然是林县老百姓在忍饥挨饿、缺设备少技术的条件下,花费十年时间,自力更生建造而成的。这是一大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红旗渠工程比古代愚公还要伟大――“愚公移山”只是寓言故事,而“红旗渠”却是活生生的今人今事。话剧《红旗渠》采用散文式结构,以恢宏的气势、全景式的叙述方式展现了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带领人民修建红旗渠的艰难历程。在几乎不具备任何开工条件的基础上,修建者们战天斗地、忍辱负重、矢志不移,最终修成红旗渠,引来漳河水。
看点2 大写意小工笔催人泪下
作为一部主旋律作品,《红旗渠》在全国巡演600多场,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与赞誉,现场观众常常是潸然泪下,尤其是年轻人更成为这部话剧的主流观众。究其原因,《红旗渠》在艺术上有许多新的创造。它以新颖的导演手法、散点式的戏剧结构,史诗化、全景式地展现了那段历史,最重要的是,本剧没有一处是拉大旗、喊口号,而是通过一个个根据真人真事加工的小故事来吸引观众。林县缺水,一个新媳妇在大年三十到几十里外挑了一担水,回家的路上不小心将水打翻了,竟上吊自杀。该戏抓住缺水这个主题,设计了不少小故事,浓墨重彩,催人泪下。没爹没娘的小姑娘吱吱一心想参与修渠,跟着凤兰到工地上为民工送水。她有一盒胭脂,但一直没法涂―――因为没水洗脸。为了让民工充饥,她主动上山采野菜,结果意外身亡,手里还攥着胭脂盒。金锤、银锤、铜锤、铁锤捧着四只特大的碗,大声吼道:“活要干好,饭要吃饱。”他们渴望吃大碗面条饱腹,却因开山爆破而不幸牺牲,四只空碗突兀地留在舞台中央。由这些细节渲染出了此后波澜壮阔的万人修建红旗渠的壮丽诗篇。
《红旗渠》在艺术上采用的是大写意与小工笔结合,恢弘大气与精雕细刻结合的手法,这使得话剧呈现出简练而不简单、粗犷而不粗糙的艺术品格。最为感人的一幕是全剧尾声,红旗渠上的青年洞发生塌方,九位青年突击队员壮烈牺牲。作为总指挥的杨贵赶到牺牲队员的家中负荆请罪,年迈的大娘却原谅了他,“走吧,去忙事吧!”当杨贵跪地不起,大娘的一番肺腑之言让人动容,“你换个地方不是一样当官吗?你来林县为了啥?你是为了谁啊?真要跪,应该是林县人为你跪!”大娘这一跪,成为全剧最高潮,而本剧的尾声也极具仪式感:渠修好了,水来了,杨贵举着大碗,请长年焦渴的土地喝水,请因修渠而死去的亡灵喝水……演员们齐声呼喊着那些为修渠而牺牲的人们的名字,一声声呼唤,足可刺透人们的心灵。
看点3 中国精神的一次展示
《红旗渠》剧本前有这样一段话:“《红旗渠》剧本是创作的,但,红旗渠是真实的;《红旗渠》的情节是虚构的,但,红旗渠精神是真实的!”《红旗渠》最值得称道的是直接揭示贯通历史和当下的一种内在精神。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精神,它超越了具体事件、具体人物和造渠这个具体行为,而使话剧有了宏大的、接通时代的意义。河南省话剧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话剧《红旗渠》导演李利宏表示,《红旗渠》创作历时四年,共修改七稿。把《红旗渠》搬上舞台,也是河南话剧院五代人的梦想。
李利宏说,“‘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在李利宏这些主创者的心里,红旗渠,是一个信仰的时代,一群有信仰的人,发出的一个震惊世界的中国精神的信号。李利宏说,“人心涣散的时代,极度物质化的时代,很难有一件事情把大家团聚或凝聚在一起,去产生巨大的能量。红旗渠,就是让这个时代的人们知道,与此相反的那个当下的人们的凝聚力和精气神在困苦和饥饿的挤压下所迸发的能量。”另外,他还表示,“在物欲横流,欲望膨胀,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今天,我们要让人们蓦然回首看一看当年红旗渠的质朴、清贫、纯粹和豪迈,无疑是对民族精神史诗的一次立体观照。”正是戏剧家们的良知和责任感,令这出戏在话剧界成为一部新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