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处 美景良辰——寄语戏聚星期六五周年

  编者按:深圳公益文化活动“戏聚星期六”为广大市民免费提供了听戏、赏戏、学戏的大舞台,已成为深圳又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今年,“戏聚星期六”走进第五个年头,7月27日、28日的庆典活动――“燕歌行”名家演唱会尤其令人期待。本报特邀女作家王芳撰文,为“戏聚星期六”五周岁“庆生”。

  书房门前一枝梅

  对于在传统美学中浸润生长的中国文化人,书房门前无梅,浑如居无竹、食无肉。如果把深圳比喻成当代人一间书房养心斋,戏曲无疑称得上当仁不让的这枝红梅。

  爱深圳的理由,已经在当前京城雾霭的比照下愈发凸显,岭南气象、滨海景致、朝霞暮卷、晚星璀璨;恨深圳的理由,却通常是误解加偏见的“文化沙漠”四字蔽之。

  作为一座年轻的城,缺传统,缺岁月洗礼,缺一种生活的各安其所、从容不迫,这自然是城市生长的规律。因这大前提,五年前,以“传承戏剧经典、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的城市公益文化品牌“戏聚星期六”横空出世,才如此弥足珍贵。

  传统戏曲之于深圳,在“戏聚”之前,以点状、断面式呈现。热爱戏曲者组成各种票友会,辅以政府关爱和偶尔为之的商业演出,戏曲名家因了深圳城市吸引力三三两两或来此间,也只有了个梨园不寂寞的效果,终不能以系统、机制之名,形成一种可期、可待、可望的持续发展力量。而“戏聚星期六”这种由政府买单、企业运作、市民免费赏戏、学戏方式创造出的全新公益戏剧模式,“一石激起千层浪”,瞬间让“深圳在弘扬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刘玉玲言)。

  生生燕语 呖呖莺声

  诞生于2009年4月的“戏聚星期六”,对于广大市民的“赏戏”无疑意味着地覆天翻般的戏剧性变化。无论当前中国,抑或戏曲鼎盛一时的清末民初,还有哪座城市、哪个疆域的戏迷能够每周一次与当世能数得出来的戏曲名家面对面?历数五年登临“戏聚”舞台献演、讲戏、传唱的,来的都是“角儿”,堪足流芳戏曲史册;老一辈梨园名宿如梅葆玖、尚长荣、裴艳玲、孙毓敏、叶少兰、谷文月……稍年轻些的剧种传人杨凤一、迟小秋、王


来源:购票通 阅读量:2612

微信服务号

×
点击更换
未注册过的手机号将自动创建购票通账号,且代表您已同意《购票通用户协议和隐私条款》